先给大家一个暴击性冷知识: 在明清时期的福建,男人和男人结婚,是被公开承认的!不是隐晦、不是偷偷摸摸,是走流程、上聘礼、住进“夫家”的那种。这套习俗有名字,叫“契弟”。 01、“契弟”是什么?一句话:古代的同志婚姻 在今天,契弟两个字看起来像是在骂人,但在当年福建,它意味着一种被家庭和社会接受的男男亲密关系。年长者是“契兄”,年幼者是“契弟”,双方通过仪式“结契”,契兄要像娶老婆一样,给聘礼、住进契弟家、承担对方未来娶妻的费用 …… 是的,你没听错,他要负责你以后的老婆钱。别笑,明清的福建人当时就觉得,感情和责任,必须配套使用。更神的是,这段关系有时候持续到两人三十多岁,“寝处如伉俪”,宛如老夫老妻。 02、我最震惊的是:家长居然支持 契兄登门,女婿规格接待。契弟的父母不是说“你俩恶心”,而是说:“好好对我儿子,他吃辣椒肚子会疼。”福建的街坊邻居不是指指点点,而是打招呼:“今天你契兄怎么没跟你一块出来?”你以为 LGBT 平权是 21 世纪的事?福建人民早在几百年前,就用行动告诉你:性别不是爱与承诺的障碍,偏见才是。 03、为什么当时会有契弟这种风俗 说得直接点,是社会结构和性别比例共同催生的“时代解决方案”。明代福建男女比例失衡,严重到什么地步? 3:1,一个女的仨男的抢 那些抢不到老婆的怎么办?继续压抑自己当工具人?当然不,福建人选择了更人性化的出路:男人和男人组家庭。 别忘了,福建沿海地区男丁多跑船,几年在海上漂一次,长期跟男人混在一起,感情能不浓吗?女性被排除在远洋劳作之外,家庭系统就是男人主导。所以,契弟不仅仅是性,更是情感和生活的依靠。和江浙那些“玩弄男妓”的风气不同,契弟不是男色,不是“炮友”,更不是工具人。它讲究的是长期关系、情感连接、家庭认同感。可以说,是最接近现代婚姻制度的男男关系。是彼此依靠、分担生活的老公和老公。 04、那后来呢?为啥消失了 晚清开始,西方的道德观念传进来了。一堆士大夫突然开始道貌岸然,学着说什么“男风伤风败俗”“不合礼法”,契弟被打成异端。于是,这种本土的、善意的、真实的情感制度,就一点点被社会边缘化,最后彻底消失。而我们呢?一边看着古人爱的自由,一边在现代社会为一纸“同志婚姻法案”拼命奔跑。 05、为什么我今天要说这个 因为我们很多人,从小被教育“你是个男孩子,就该喜欢女孩子”。你稍微跟男同学亲密一点,就会被笑“娘”,被排挤、被骂、被羞辱。可我们的祖宗,在几百年前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你:你喜欢谁,是你的自由,你牵谁的手,只要你负责,社会是可以理解的。我们不是现代才“开始变弯”,我们只是在找回被抹去的自己。 06、契弟不是历史,是提醒它提醒我们:同性之爱,不是舶来品,是我们自己的历史。被看见的身份,不是“异类”,而是传统的一部分。不被祝福的爱情,并不是不值得拥有,只是我们走在祖宗都走过的路上,但我们不能再迷路。有些感情,不需要解释,只需要彼此真诚。就像当年的契兄和契弟。他们可能一生没说过“我爱你”,但在三十年一起铺床叠被里,那些小动作,比海誓山盟更动人。你不觉得,这比现在的“见光死”恋爱,靠谱多了吗? 这是我们的历史,也是我们的现实。愿我们都能爱得坦荡,活得自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