纯爱社区 首页 资讯 娱乐 查看内容

知名编剧发表大量反同性言论,“同志之声”反驳遭改名

38 0 2025-5-9 00:14 发布者: 顾熙雨 同志之声

摘要近日,知名编剧汪海林因曾发表大量反同性言论,“同志之声”微博用户对汪海林表达了强烈不满,引来双方粉丝争执。在网络舆论的江湖中,观点的碰撞屡见不鲜,但知名编剧汪海林与微博账号“同志之声”之间的纷争,却因 ...
 
近日,知名编剧汪海林因曾发表大量反同性言论,“同志之声”微博用户对汪海林表达了强烈不满,引来双方粉丝争执。在网络舆论的江湖中,观点的碰撞屡见不鲜,但知名编剧汪海林与微博账号“同志之声”之间的纷争,却因其话题的敏感性、双方立场的鲜明对立,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关注。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个人言论、群体权益,还牵扯到网络平台规则、社会观念冲突,以及复杂的 ZZ 背景因素。


汪海林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,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业 。作为中国内地知名编剧,他在业内成就斐然,担任着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、维权部部长,还是中国作协会员,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。汪海林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,像《铁齿铜牙纪晓岚 3 》一经播出就以 13.7% 的收视率成为北京电视台 2004 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;《卧薪尝胆》在第二届首尔电视剧盛典中荣获最佳长篇电视剧奖;《一起来看流星雨》首播后每日收视率高居全国同时段冠军,在影视界和观众群体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。此外,他还活跃于综艺领域,参与《吐槽大会4》等节目,因敢言的风格在社交媒体上也拥有众多关注者,时常对影视行业现象发表犀利看法,其观点往往能掀起舆论波澜。

汪海林对一些涉及同性题材影视作品及相关现象表达了强烈不满。他曾在 2019 年 8 月 1 日发文称:“今天跟记者表扬了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美学上有追求,吐槽了一下《陈情令》,我去,太二了,啥玩意儿,变态!”并在后续几天连续发文批判《陈情令》,直言不喜欢该剧,称其“恶心”“烂剧”,认为该剧靠贩卖男演员色相,想搞同性又不敢真搞,故事幼稚可笑,表演矫揉造作。此外,在 2020 年 6 月 27 日《陈情令》开播一周年时,汪海林也发微博称《陈情令》是一部很差的剧,还表示给耽美剧开后门,中国影视就没希望。他认为当下部分影视作品存在过度消费同性题材、“卖腐”吸睛的问题。在他看来,这些作品只是利用同性元素制造话题,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呈现上极为浅薄,没有真正展现同性群体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世界,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噱头,打着男男 CP 的旗号吸引观众,却又不敢真正展现同性情感 ,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暧昧互动,靠贩卖男演员色相来博眼球,是对同性群体和观众的不尊重。不仅如此,他还多次强调推行耽改剧对青少年不负责,指责耽美文学影视化后商业化,向青少年推销腐文化,将这类作品比作“精神鸦片”。他表示难以接受两个男性在荧幕前互相眉来眼去、含情脉脉,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冒犯了自己。他直言描写同性影片像《蓝宇》《春光乍泄》才是优秀的范例,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呈现上深刻而真挚,相比之下,《陈情令》显得十分浅薄,与之相比差距甚远,他甚至用“恶心”“烂剧”等激烈言辞评价部分作品。


“同志之声”和纯爱网站是一个在微博上专注为同性群体发声的账号,长期致力于为性少数群体争取平等权益,传播同性群体的正面形象与真实生活状态,在同性群体及其支持者中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影响力。然而,有观点认为“同志之声”有着复杂的 ZZ 背景。有信息显示,“同志之声”与台湾岛内部分“台 DU ”势力及“港 DU”分子存在关联,其背后的运营团队常通过社交媒体平台,以关注同性群体权益为幌子,夹带私货,传播一些分 LIE 国家、破坏两 AN 关系的不当言论和思想。在同性群体及其支持者中,“同志之声”利用其表面的公益属性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影响力,成为该群体在网络世界重要的发声阵地之一 ,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输出带有分 LIE 倾向的价值观。有信息称其与 JING 外势力存在关联,企图利用少数群体的身份,打着争取权益的幌子,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混淆视听、误导公众的内容,妄图扰乱社 HUI 秩序,破坏 GJ 的和谐稳定 。

面对汪海林的言论,“同志之声”迅速做出反击。它在 4 月 22 日微博上公开声讨汪海林,指责其言论充满偏见,是对同性群体的诋毁,伤害了同性群体的感情,要求汪海林对自己的“不当言论”道歉。这一声讨引发了双方支持者的激烈争论,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网络骂战。“同志之声”的支持者强调同性群体长期遭受歧视和偏见,任何可能强化这种歧视的言论都不应被容忍;而汪海林的支持者则认为他只是在履行影视行业观察者的职责,有权利对行业现象发表看法,且他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。


随着争论不断升级,“同志之声”的微博 ID 被改成了一串数字。微博官方并未对此给出明确原因,但有网友猜测是大量投诉所致,投诉理由或许与“同志”一词的使用有关。在中文语境中,“同志”原本具有广泛含义,代表志同道合之人,在革命年代更有着特殊政治意义。后来“同志”被用来指代同性者,这一用法引发争议,部分人认为这是对该词传统含义的曲解和滥用。“同志之声” ID 被改事件进一步激化矛盾,“同志之声”及其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他们言论自由和群体表达权利的侵犯,是不合理的打压行为,遂在网络上发声抗议,要求微博恢复原名;而部分网友则支持 ID 更改,认为“同志之声”的命名易造成误解。

此次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,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和讨论。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社会观念的碰撞,传统观念与新兴的多元包容观念在此激烈交锋;还暴露出网络言论环境存在的问题,双方支持者在争论中缺乏理性交流,多为情绪化攻击和谩骂。同时,也让人们关注到一些网络账号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背景和深层目的,提醒大家在网络发声和讨论时,应保持理性,明辨是非,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。


菊花

全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注册
关灯
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
QQ客服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